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进行用人制度创新已成为事业单位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最近几年各地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感到,全面推行聘用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是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新路子。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生机与活力,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用人制度和管理方式,克服沿用行政管理的老套套,传统的用人方法,建立激励竞争的用人、选人办法,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彻底改变事业单位用人不当的弊端,建立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用人体系,改变人才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把人才推向市场和社会,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事业单位队伍建设,就必须寻找新的用人办法。在这种情况下,聘用制就自然成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
一、聘用制赋予事业单位用人与人对单位的双向选择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的指导下,各级人事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许多地方都把聘用合同制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首选目标,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单位选人用人与被聘人的工作关系在合理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通过考核、考试、演讲、答辩等多种形式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能聘能辞。建立单位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用人关系,彻底改变“单位用人定终生”的局面,因而,聘用制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聘用制通过竞争上岗广大工作人员有了自主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使人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聘用制使事业单位扩大了自主用人的权利,自主权中首要的是人权,聘用制的实施使单位具有用人的自主权,克服目前存在的“进不来,出不去”的梗阻现象,有了人权,单位领导也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到某一岗位上,不断调整人才结构,使得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造成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一种竞争的心理,出现竞争的局面,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了可能,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人才的价值在竞争中升值,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二、聘用制变行政管理为契约管理和法制化管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来管理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管理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使得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活力。聘用制的实行就是要改变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方式,变为以法律法规手段为主的契约化的管理方式,在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中,通过实行聘用制,以聘用合同形式确立事业单位与被聘人的基本用人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工作岗位条件、任期、责任、报酬等相关事项,为单位自主用人和人员自主择业创造条件。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根据合同中的条款、契约对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之中。对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委任制,结合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采取公开招标聘任、选举聘任、考试聘任等多种形式择优选用,无论采取哪种任用形式,都要与主管部门签订聘用合同。同时,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单位和被聘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使事业单位的用人管理逐步走向合同化、法治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科学分类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实现人才的合理开发利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三、聘用制建立了事业单位多元化分配方式,搞活了内部分配
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是实行聘用制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资结构单一,工资分配方式与国家机关公务员一样,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并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进行调整,在工资分配中,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增不能减,工资分配统死不活,严重影响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聘用制的实行,打破了身份界线,废除了职务终身制,彻底改革了事业单位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死工资”份额,扩大“活工资”份额,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实行岗位工资,根据工资总量,以岗定资,按实际岗位和工作绩效,享受工资津贴,合理拉开工资的分配档次,建立待遇能高能低分配制度。对重要岗位,重要技术骨干,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给予高额报酬,加大激励奖惩力度,充分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同时,把按劳分配,按绩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聘用制的实行使事业单位积极探索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红方法和途径,切实把工作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起钩来,以绩效为主要尺度,确定每个岗位的薪酬,对业绩突出的人才实行重奖,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优绩优酬,充分搞活事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资分配制度的激励效用,促进事业单位实行多元化分配。
四、聘用制加强了事业单位考核制度,规范了内部管理
多年来,由于事业单位考核制度不健全,管理涣散、缺乏活力,出现了“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局面,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在不少人的脑海里还根深蒂固,致使事业单位缺乏激励竞争机制。现今的事业单位改革就是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把竞争机制和激烈的用人机制引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之中,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而聘用制正是适合了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求,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加强对广大工作人员的管理,建立规范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标准,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德、勤、能、绩,定期进行考核,并把定量与定性、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与晋升、分配、奖惩等个人利益挂起钩来,实行奖勤罚懒,优胜劣汰。通过动真碰硬的考核,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变单位要我干为我要为单位干的良好局面。因此,考核是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管理的有力手段;考核是打破一聘定终身,实行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有力保证;考核是加大事业单位人员激励奖惩力度,实行奖勤罚懒的主要依据;考核是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续聘、解聘、辞聘的重要依据和加强聘后管理的重要手段,聘用制正是由于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激发了工作人员内在动力,加大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压力,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五、聘用制加快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及其他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在实行聘用制的过程中,通过核定编制岗位,竞争上岗,必然有一部分人员因种种原因而不能被聘用,这些人出路何在?是社会和本人极为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人才调节机构(人才市场)、社会保险制度,着重解决落聘人员再就业和辞聘后人员的生活着落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既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事业单位其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展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发展到什么程度。聘用制的实行加快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促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重点,各项社会保险门类齐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聘用制的实施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人事代理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全面推进,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总之,聘用制的实现,是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的新的大胆实践,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又一次深刻改革。聘用制在事业单位建立了激励竞争的用人制度,打破了现行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职务终身制和大锅饭思想,真正搬掉干部“铁交椅”,砸碎“铁饭碗”,打破“大锅饭”,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事业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聘用制完善了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了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了事业单位人才结构,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聘用制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注射剂,为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是当前事业单位全面改革的一剂良药. |